深大博士后被双非高校院长拒收简历?博士毕业出路何在?
来源丨募格课堂整合自知乎、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、百纳硕博等
近日,知乎有这样一个话题:
一海外博士提问到,最近在某人才群看到,有深大博士后找教职投简历到某双非高校,不过被该校某院长告知:“我们不要深大的博后”。提问者看到这个消息后有点迟疑,不知道各位深大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看法?
经过整理,网友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类:
1. 深大近些年科研实力攀升惹人关注,对于博士后的福利待遇也较有竞争力,但出站要求也比较严格。
参照《深圳大学博士后培养工作管理办法》规定,博士后年薪32-35万。按深圳市政府有关规定,对出站后留/来深工作者给予3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。
省市对符合条件的在站博士后发放每人每年18万元的生活补助,总额不超过36万元。
应聘研究员、副研究员、博士后职位,符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条件的应聘人员可以额外申请深圳市政府160万–300万的免税补贴(参照深圳市人社局认定标准)。
图源: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
从以上部分条件就可以看出福利待遇确实不低,这也不免有更多985、211高校或海归的博士竞争上岗,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氛围下,对博士后出站也是有较为严格的要求:
2.从本质上来说,双非高校申请各大高校的职教岗位,还是会多少受到歧视,甚至没有面试机会。
3. 博士后出站的年龄因素,可能也是竞争高校职教的短板之一。
有网友吐槽,自己国内读博后35岁出站,求职的一个省属双非,要求拿到国基面上才能留下来,不然六年非升即走。他在博后期间拿了青基,现在却又过了年龄,被求职这所双非拒之门外。
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博士也有“35岁危机”,是因为国内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给他设了这个坎。三十五岁是我国各种青年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。
越好的高校越倾向于“非升即走”,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年博士在高校拿了青基可以算是本校的业绩,“非升即走”虽然让青年博士流动性变大了,但是对高校国家级项目数量贡献可不小。
4. 现如今博士、博士后找不到满意教职太常见了。
现在博士毕业部分人接近副教授的水平,但高校教师岗位就那么多,未来竞争只会越来越难。学界是全球化竞争,并非只有和我们同辈的人。研究越做越觉得比你平台高,天赋也高的人太多了。
图源:知乎
博士毕业,未来的路还能怎么选?
博士期间的独立能力+领悟能力+对本领域的了解=创新能力
工作基础+创新能力+一些运气=国家基金
国家基金=课题组的经费+你的职业发展
点击阅读原文,提交计算需求!